* 源自英国始于1946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课程项目
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课程结项验收
报 告 书
课程名称
|
中小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地理学习理论基础与方法
|
专业学位类别
|
教育硕士
|
领域名称
|
学科教学.地理
|
课程负责人
|
焦秋生
|
学院名称
|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
填表日期
|
2014.11.30
|
源自英国始于1946专业学位管理中心
2014年11月 制
1、课程基本情况
|
课程名称
|
中小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地理学习理论基础与方法
|
授课对象
|
地理教育硕士
|
立项日期
|
2012.6.10
|
主要成果形式
|
教材、著作、光盘
|
是否达到立项建设目标及预期效果
|
√完全达到 □基本达到 □没有达到
|
若没有达到,其主要原因是:
|
2、师资队伍
|
2-1课程负责人
|
姓 名
|
焦秋生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6.08.07
|
最终学历
|
本科
|
职 称
|
副教授
|
学科专业
|
地理教育
|
所在院系
|
人口.资源与环境
|
任教时长
|
31年
|
电 话
|
13153134255
|
是否研究生导师
|
(□博士生导师 √专硕导师 □学硕导师) □否
|
博士生导师任职时间
|
|
硕士生导师任职时间
|
15年 月
|
2-2主讲教师自课程立项以来讲授本课程的情况
|
主讲教师
|
性别
|
学位
|
职称
|
授课学时数
|
讲授内容
|
授课对象及人数
|
焦秋生
|
男
|
学士
|
副教授
|
54
|
中小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
|
专硕12人
|
焦秋生
|
男
|
学士
|
副教授
|
36
|
地理学习理论基础与方法
|
专硕12人
|
徐志梅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54
|
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材
|
专硕12 人
|
徐志梅
|
女
|
博士
|
副教授
|
36
|
地理教学测量预评价
|
专硕12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
自课程立项以来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合作师资、青年教师的培养及效果,现有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包括课程师生比)
本课程的师资建设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由两名本课程专职教师作为主要程序设计者和操作执行者,原来的讲师是东北师大的博士,已在今年晋升为副教授。目前正努力进一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年龄在30岁左右的中学高级教师;第二是由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学教师(高级教师)作为辅助,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师梯队的形成,有利于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三是由本院教师组成,以保证地理学科的专业性。目前的在校专业教师的师生比为10:1(不算在职教育硕士,不算院校其他地理学科的导师)
|
3、课程建设
|
3-1 课程内容
|
概述自立项以来课程体系内容(含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的建设情况,包括教学大纲的修订、新增教学内容、课件制作,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取得的效果。
根据教育部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制了我院专硕课程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聘请中学有经验的教师和教研员(校外导师)进行讲课或讲座,以提高学生从第一线教师处获得知识经验的机会。我们还尝试将“地理教育心理学”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分解出来,将一些与实际教学关联度少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方面,以便更切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更系统地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基础理论的能力,在一年授课的有限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尝试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在教育实习的准备阶段,我系组成了以院长为组长、以课题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在这一阶段,领导小组做了如下工作:
(1)根据我系教师的课时量、教学经验和责任心选派教育实习指导教师。
(2)召开毕业实习生和带队教师的教育实习动员大会,传达了学校和学院的实习计划,强调了各项注意事项和纪律要求。
(3)组织实习教师和实习生认真学习有关教育实习的文件,提高学生对教育实习意义的认识。在此阶段,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微格教学观摩和说课、讲课指导,使学生获得自我反馈,进行了有效的自我控制、调节和修正,为实习授课打下较好的基础。
(4)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和试教指导,要求实习生在实习中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目标,相互听试讲,相互交流切磋教学经验,积极认真备课,虚心请教中学指导教师,认真完成了专业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工作。教学大纲设置与修正见表4和表5。
|
3-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
概述自立项以来本课程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突出专业学位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1)进行要点教学,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微格教学,教师现场指点,学生相互评课。
(2)建立教学工作室,建立QQ群(教学工作室)与学生随时进行网上交流互动,并随时进行电话指导教学。该方式体现当下教育界运用的反转教学的特征。
(3)广泛联系实习学校,让学生在实际教育实践活动情境中,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获的教学经验。
(4)让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过程,如在我院多种课程教材出版过程中,学生参与了绘图、校对、资料收集、问题讨论等工作。
|
3-3 教学案例库建设
|
概述自立项以来课程案例库建设情况。
(1)多媒体教学设计光盘一套(2)在教材“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体现
|
3-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
3-4-1教材与案例
|
概述自立项以来教材及案例建设(包括编写与出版)和选用的情况及效果,包括实验教材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等。
近年来所出版的书籍(封面见后面照片)无论是内容的系统性和创新性上还是课程门类的齐全方面,都站在了全国的最前列,受到每一届学生的认可和赞赏。
(1)已出版和已签合同的书:地理教育心理学(首都师大出版社)、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培养(东北师大出版社)、美国学堂纪(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课件光盘(山东教育出版社)、地理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北师大出版社)、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山东大学出版社)。
(2)有出版意向的书:由于已经出版的书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大,北师大出版社已有意向与我们签订“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一书的出版,并付版税。
(4)课题:基于理论研究的地理课程建设研究(山东省博士资助基金项目)
|
3-4-2 中小学校本教研资源
|
概述自立项后利用中小学校本教研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情况。
去章丘四中进行观摩教学;在济南七中进行教学观摩课评比;在山东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济南外国语学校、济南中学、山东工艺美院附中等九所学校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聘请市教研员程菊、山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刘长增、山东省外国语学校李秋林、济南七中黄寿友等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教学实践活动指导;参加全国首届地理教学技能大赛并获特等奖第一名等。
|
3-4-3 网络资源与共享
|
概述自立项后新建网络资源(包括上网材料)情况,列出网络资源名称、网址和上网时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对课程优质资源实施共享及共享的效果。
主要是通过建立“教学工作室”等QQ群进行网上互动教学。在网上进行问题讨论、随机互动、作业提交、翻转教学、资料共享等。
|
3-4-4 教学实践方案设计
|
概述自立项后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实践方案设计情况。
目前主要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济南第七中学、济南中学、章丘四中、山工艺附中等。(见后面附页照片)
(1)教育硕士和本院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学校教研组的各项教研活动,如公开课、评课等。
(2)与有经验的老教师结成对子,直接获得教育和教学的指导。
(3)教育硕士独立讲课和参与班主任的工作。
(4)学院专职教师对教育硕士进行说课、讲课、职业面试等专业方面的的指导。
|
4、教学效果
|
概述自课程立项以来授课教师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包括教学成果、教研论文)及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成果的运用情况,可提供佐证材料。
(1)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建设一套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用于指导教师教学的课程示范体系,包括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地理教育硕士专业必修课程和评价标准,使学生通过这一体系的学习,能够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教材、课标以及理论基础给与深刻的理解,并能较高水平的进行地理教学设计,胜任地理教育教学工作。本次研究主要完成高初中地理教科书配套教学设计课件案例(光盘)一套;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材);地理能力训练设计的心理学方法(教材);地理专业硕士水平评价标准(评价表)。
(2)已解决的问题:出版了一套教育硕士培养的具有山东师大特色的教材和课件案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真正得到了有机结合;学生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地理绘图和设计教学;建立了一套考察地理教育硕士教学水平的评价表;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学校的班主任和地理教学工作。
(3)成果及运用(见后面附页照片):已出版的书:地理教育心理学(首都师大出版社)、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美国学堂纪(山东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课件案例光盘(山东教育出版社);地理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北师大出版社)、哲学与教育课程论题(山东大学出版社)。
以上这些著作已成为或即将成为我校(天津师大、哈尔滨师大等)地理学科教育专业教学的主要教科书,并成我校及其他高师院校研究生招考的主要参考书。
参加全国地理教学技能大赛,我校地理专硕2013级专硕学生田佳获特等奖,徐志梅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见后面附页照片)
焦秋生和徐志梅老师还分别荣获教育部地理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优秀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称号(见后面附页照片)。
|
5、课程评价
|
5-1 教学评价
|
课程立项建设后学生或相关督导机构对该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
1.其他院校评价: 本课程建设所完成的教材于2014年在天津全国地理教学年会上获得在全国范围内专家的好评,被誉为我国第一本地理教育心理学,是里程碑、开创性的成果。从反馈的信息看,有些教材已经作为全国范围内一些院校年轻博士教师的主要参考书。
2.我校学生评价:我校学生们对此教材应用非常满意。
3.中学教师评价:一些中学已购此书作为研究型教师培养的参考书。
|
5-2 课程特色
|
凝练课程建设后所形成的特色(不超过3点)
1.教材特色:课程建设的中心是教材,本课程建设研究出版了相关课程的配套教材,建立了体系完善的专硕教学理论体系,形成了山东师大地理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特色,其理论研究的深度已经站在全国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见后面附页照片)
2.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本课程针对专硕的实践性,强调了案例教学并出版了课件光盘,设计了论文写作矩阵,制定了地理专硕研究生学习的评价标准(见后面表1、2、3),设立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等等,真正做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见后面附页照片)
3.能力培养特色:本课程丰富了对教育教学理论可持续研究的线索,扩展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视域,重视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
5-3 示范辐射作用
|
概述该课程立项以来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全校范围内体现其示范辐射作用及取得的效果。
由于教育心理学与各学科的教育的结合的研究难度较大,因此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版本不多见,在全国不多见,目前只有数学学科的教育心理学。“地理教育心理学”体系完整,与学科本身进行了有机结合,不说空话和套话,杜绝不加创新思考的抄袭拼凑。因此本课程的教材可作为各学科进行学科教材撰写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有价值的参考范本。
|
5-4 不足之处
|
在教学条件方面,尚缺乏较为完备的学科教学实验室及其相关设备。解决方案:改善教学条件,这包括图书资料的完善、微机硬件和软件的配备、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教学网站的建立等。在教学人员梯队建设方面,老教师面临退休,懂教育理论的地理专业指导教师不多。建议引进中学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对教育理论研究有浓厚兴趣的中青年教师。
|
6、课程建设目标完成情况
|
概述课程建设目标及预期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施行手段,收到的效果或完成预期目标的情况,若达不到预期效果,给出具体的原因及下阶段整改措施。
本课程建设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包括设定的三个目标:高初中地理教科书配套教学设计课件(光盘)一套;“实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教材或案例集,40万字),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地理学习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教材,30 万字),已与北师大出版社签订合同并交稿,确定于2015年1月份出版;“地理教育心理学”一书,已由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著作,55万字)。此外由于已出版著作的影响,北师大出版社有意向出版“地理教学设计”一书(书稿已交付,约30万字),该书将是一部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硕士教材,连同在山东大学出版的“哲学与教育课程”一书(合同已签,即将出版,约65万字),在本课程建设的带动下,共完成了5部著作或教材,共计200余万字。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对教育理论的创新贡献方面,这些出版物都当之无愧站在了全国地理专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沿。(见后面附页照片)
|
7、经费使用
|
所获经费及经费使用情况,附支出明细表。
研究生院本课题资助项目经费1.5万元全部用于出版费(已经移交给山东大学出版社)。另外,个人出资约7万余元,已全部打入出版社的账户。
|
8、检查意见
|
8-1专家组检查意见:
(该课程建设是否达到预期建设目标,是否结项。对该课程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专家组签字:
年 月 日
|
8-2 专业学位管理中心检查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地理教育硕士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具有一定理论渗透的评价表适用于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理论的研究生或在职教师。通过该评价表(见表1)的使用,更容易将教育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更深刻地体验到理论在教学及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表1: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评价表(教育硕士用)
评 价
项 目
|
定量评分 值
|
评 价 项 目 分 解
|
定 性 分 析 评 价 的 话 语 表 述
( 评 价 标 准 细 则)
|
逻辑学应用(思维能力的培养)
|
15
|
对概念下定义、概念划分
|
种差加属概念方法、划分概念原则、概念图应用
|
类比、演绎、归纳、因果推理等
|
应用并暗示学生,使学生意识到思维方式的运用
|
直言判断、假言判断等
|
命题和命题网络归类真假;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分
|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表象、迁移、记忆等能力的培养)
|
25
|
表象转化、双重编码理论
|
维度转化、信息转化、动态转化;图形质量等
|
有意义教学、联结主义心理学
|
对知识之间联结关系及形成结构系统的强调
|
记忆策略选择
|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记忆方式,符合记忆规律
|
组织者策略
|
相关资料与生活经验的采用;承转的技能
|
迁移理论
|
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
创新理论的应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
15
|
发散思维
|
集中向发散思维转换;变式;思维导图应用等
|
质疑、批判、修正完善
|
理性的质疑批判,并使其精神影响学生思维习惯
|
反向思维
|
善于习惯性反向思考问题,并影响学生思维习惯
|
建构主义渗透(社会交往、探究、资料整合能力培养等)
|
20
|
社会互动教学
|
引导学生参与、辩论、交流,气氛活要
|
情景设置
|
设置实践情境、问题情境、互动情境等
|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
引导学生知识“内化”;强调归纳探究的策略
|
随机访取
|
充分运用媒体信息源,不断回归问题中
|
教育监控(元认知能力培养)
|
15
|
动机或归因
|
引发兴趣、需要、近期、长远、自我、社会动机
|
计划性和随机性
|
组织教学、教育应变(突发、针对性等)
|
教育评价
|
分层、正负效果、导向、激励、强化等
|
教学手段
|
5
|
语言、教态、情绪、板书、板图、教具(地图)、教案、多媒体等
|
关注个性特点,如人文素养、风格、情商等
|
学科知识结构
|
5
|
学科思维特征、理念和价值观
|
对教材整体知识体系和课标的把握、科学性等
|
定量评价总分
|
100
|
定性评价总结
|
能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尤其在......方面。
|
应用该评价表的注意事项:
1、评价的重叠性:在评价项目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都有所涉及,模糊定量评分是可能的;在评价项目中,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体现出来,但会同时渗透重叠了几种理论内涵,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同时,又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运作,并同时引导绘制思维导图等等,评价者要善于对比区分。
2、评价的侧重:因所讲内容、课型而异,所应用的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并不相同,不是所有的评价项目都要去逐一对照,要视情况有所侧重。
3、评价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不可能做到精确,定性评价可用语言进行表述,定量评价,可根据模糊印象给出分值。
4、该评价表可以分拆成7个表格,根据权力部门的要求,分别扩展或简化它们,用于单项评价(见表2)。
表2: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表(对表1地理知识结构部分的扩展)
地理空间思维特征
|
科学逻辑性
40分
|
理念和价值观渗透
20分
|
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如迁移、变式、发散、组织者等)
20分
|
教学手段的适切性
20分
|
要素地理位置
|
|
|
|
|
要素的区域分布
|
要素的形成条件(因果关系)
|
要素的相互关联、作用影响(因果、种属、矛盾、表里、流、控制等关系)
|
地理结构系统(综合体)
|
总分及定性评价
|
|
中学所运用的评价话语浅显易懂,但大部分都属于模糊语言和宏观的表述,没有体现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特征。表3是某城市教育局设计的用于新课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在这一表格中运用了“活跃、激情、不留死角”等话语;一些话语不专业,例如将“学习的迁移”用“拓展”一词来表示;表中有一些理论穿插,但非常凌乱,不系统。因而这一评价表格并不适合对专硕生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
表3:济南市地理教研室用于新课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2010)
评价项目与分值
|
主要评价标准
|
详细评价标准
|
得分
|
教学方式和方法
(40分)
|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20分)
|
能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恰当的确定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时间
|
|
能够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学生活动,使活动有秩序,成效显著(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入)
|
|
从身边教起,从学生感受到的事物教起(10分)
|
能够从学生生活中选取教学案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悟地理知识
|
|
教学过程与方法合理,教具使用得当(10分)
|
能够合理利用各种图表和多媒体,使认知地理事物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采取的认知方法科学高效
|
|
教材的把握和处理
(30分)
|
根据课程标准把握和选取教学内容(10分)
|
创造性处理和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符合课标要求,且目标定位恰当
|
|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10分)
|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理解性知识的感悟和理解,弱化感性知识的识记要求
|
|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拓展的关系(10分)
|
案例教学重在学习方法和认知思路的指导,拓展内容重在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知识面的拓展
|
|
课堂教学效果
(30分)
|
学生参与的程度
(20分)
|
参入面广,不留死角
|
|
思维活跃,参入积极性高(参入的热情和激情)
|
|
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能力达到的高度(10分)
|
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有创新认识;课堂检测达成度高
|
|
总体评价
|
|
评委签名
|
|
总分
|
|
名次
|
|
听课日期
|
年 月 日
|
|
|
|
|
|
|
|
|
|
|
我院任课教师和校外导师近年来出版的部分书籍
我院教育硕士和指导教师近期获奖证书
我院专硕师生在中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实况
课程教学大纲
表4:中学地理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章节
|
题目
|
备注
|
第一章
|
教学设计的理论辑要
|
|
第一节
|
地理教学设计的课程理论基础
|
|
第二节
|
地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
第二章
|
地理教学的时空感知能力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教学的区域时空感知能力的培养
|
|
第二节
|
地理教学的图形设计
|
|
第三章
|
地理概括能力培养教学的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概念的内涵、外延与下定义
|
|
第二节
|
地理概念的习题的设计
|
|
第四章
|
地理教学的迁移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教学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
|
第二节
|
地理问题解决的迁移训练设计
|
|
第五章
|
地理教学的判断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一节
|
认知判断的逻辑关系
|
|
第二节
|
根据判读关系进行地理习题设计
|
|
第六章
|
地理教学的推理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一节
|
归纳与演绎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二节
|
因果关系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七章
|
地理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设计
|
|
第一节
|
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设计
|
|
第二节
|
质疑批判思维能力培养的设计
|
|
第八章
|
地理教学的评价设计
|
|
第一节
|
评价体系的种类
|
|
第二节
|
评价量表的设计
|
|
第九章
|
地理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
|
第一节
|
适用的地理图形绘图软件
|
|
第二节
|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
|
第十章
|
地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设计
|
|
第一节
|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分
|
|
第二节
|
地理认知导图的设计
|
|
第十一章
|
地理知识信息转换的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知识信息的类型
|
|
第二节
|
地理知识信息的转换设计
|
|
第十二章
|
地理教学模式的设计
|
|
第一节
|
认知心理学的模式
|
|
第二节
|
建构主义的模式
|
|
第十三章
|
地理教学的语言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教师讲授语言的人文风格
|
|
第二节
|
常用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
|
|
第十四章
|
地理教案与学案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教案、学案的区分与设计
|
|
第二节
|
地理说课的设计
|
|
第十五章
|
地理实验室、地理园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实验设计以及地理实验室的建设
|
|
第二节
|
地理课外活动的设计
|
|
表4: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章节
|
题目
|
备注
|
第一章
|
地理空间视知觉与心理加工过程
|
|
第一节
|
视听感知在地理认知学习中的作用
|
|
第二节
|
地理图形视觉心理扫描
|
|
第三节
|
地理空间视知觉的心理特征
|
|
第四节
|
地理视觉的格式塔组织规律
|
|
第五节
|
地理要素视觉意元的组织与地理分布格局的种类
|
|
第六节
|
个体视觉对空间事物辨识的研究理论
|
|
第二章
|
地理表象思维认知的加工过程
|
|
第一节
|
表象概念的含义及特性
|
|
第二节
|
地理表象信息的转换
|
|
第三节
|
地理表象的分类
|
|
第四节
|
地理表象的逻辑关系思维(地理形象思维)
|
|
第五节
|
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地理表象生成的作用
|
|
第三章
|
地理概念的逻辑解释与教学设计
|
|
第一节
|
地理概念和地理词语
|
|
第二节
|
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
第三节
|
与概念有关的心理学概念
|
|
第四节
|
地理概念的转变
|
|
第五节
|
地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
|
第六节
|
地理概念种属关系的逻辑划分
|
|
第七节
|
地理概念课堂教学的设计
|
|
第四章
|
记忆理论在地理认知学习中价值的挖掘
|
|
第一节
|
地理信息加工的工作记忆平台
|
|
第二节
|
地理图像的再认与表象记忆的偏离
|
|
第三节
|
遗忘的规律
|
|
第四节
|
记忆环境的设置
|
|
第五节
|
复习对记忆的作用
|
|
第六节
|
记忆的心理注意效应
|
|
第七节
|
记忆的干扰效应
|
|
第八节
|
非智力因素对记忆的影响
|
|
第九节
|
地理关系结构的记忆类型
|
|
第十节
|
内隐记忆
|
|
第十一节
|
元记忆理论
|
|
第十二节
|
自传体记忆理论
|
|
第五章
|
地理学习中的正、负迁移过程分析
|
|
第一节
|
对迁移概念的解释
|
|
第二节
|
正迁移类型划分
|
|
第三节
|
假性关系引起的负迁移
|
|
第四节
|
正迁移的认知过程
|
|
第五节
|
形式训练与定式
|
|
第六章
|
地理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分与融合
|
|
第一节
|
地理概念图
|
|
第二节
|
地理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分
|
|
第三节
|
地理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融合——认知导图
|
|
第四节
|
地理认知的空间图式
|
|